运动生理学

发布者:查涛发布时间:2015-06-24浏览次数:350

 

课程目录号 :

  256179

课程目录名称:

  运动生理学(4分)

英文名称:

Exercise Physiology

先修课程:

运动解剖

面向对象: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

一、课程简介: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核心主干课程。该课程通过对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肌肉收缩,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激素 与运动,血液与运动,呼吸与运动,循环与运动,体适能与运动处方,肥胖与体重控制,运动与免疫,身体素质,有氧工作能力,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 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运动影响下人体生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应用它去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 学或运动训练,最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这些功能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产生的反应和适应性变化;(2)掌握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基本生理学原理,特别是青少 年的生理功能特征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青少年业余训练提供理论依据;(3)初步掌握评定人体功能能力的基本科学方法,并能运用于 体育运动实践。

三、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1章 绪论 (2课时)

    [目的]: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生理机能的基本特征,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要求]: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生命活掌握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动基本特征;;

    [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难点]: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

    [内容]:1、运动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和方法;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3、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第2章 肌肉收缩 (6课时)

    [目的]:掌握神经肌肉兴奋的产生、传导和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肌肉收缩的滑行理论、了解骨骼肌的收缩过程,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特征。掌握两类骨骼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特点及与运动实践的关系。

    [要求]:1、掌握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特点;2、掌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3、了解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4、了解骨骼肌的收缩过程,掌握收缩形式、收缩的力学特征;5、 掌握两类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生理特点及与运

    [重点]: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单收缩和强直收缩;后负荷和前负荷对肌肉工作影响;两类肌纤维的代谢特征、生理特征及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关系。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特征、代谢特征、生理特征及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关系。

    [难点]:兴奋产生的机制;肌肉的收缩过程;肌肉的张力与速度关系;两类肌纤维的代谢特征、生理特征。

    [内容]:1、掌握神经肌 肉的兴奋性特点兴奋、兴奋性、阈值、时值、基强度的概念;兴奋性产生的条件;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2、掌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3、神经与肌肉间的兴奋传递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运动单位的概念。 4、肌肉收缩形式单收缩、强直收缩的概念。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的特点及对运动实践的意义。肌肉收缩时张力与长度的关系及在运动实践中应用,肌肉 收缩时速度与张力的关系在运动实践中应用。 5、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两类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及生理特征;训练对两类肌纤维的影响。

 

第3章 呼吸 (4课时)

    [目的]:了解呼吸的概念,掌握肺通气、气体交换和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要求]:1、了解呼吸的概念,掌握肺通气及其评价指标;2、掌握气体交换和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原理及影响因素,氧离曲线概念、特点及运动影响;3、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规律。

    [重点]:呼吸、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泡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气体交换的动力及影响因素。氧离曲线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难点]:通气/血流比值。肺泡通气量。气体交换的动力及影响因素。氧离曲线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

    [内容]:1、肺通气肺容量、肺通气量、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肺通气的调节。 2、气体交换与运输气体交换的动力及影响因素、O2的运输方式及氧离曲线。 3、呼吸功能的调节

 

第4章 血液 (2课时)

    [目的]: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与生理功能。血细胞的正常值以及血红蛋白、血量与血型。

    [要求]:1、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与生理功能。2、血细胞的正常值以及血量、血红蛋白含量与血型。3、掌握氧离曲线的特点及运动的影响。

    [重点]:血液的组成、血红蛋白含量、碱贮备、氧合、氧离、氧容量、氧含量、氧利用率的概念。血型的分类。氧离曲线的特点及运动的影响。血型的鉴定。

    [难点]: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血浆渗透压

    [内容]:1 血液的功能。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与生理功能。 2 血红蛋白含量、血量与血型的分类与鉴定。 3、氧合、氧离、氧容量、氧含量、氧利用率的概念。氧离曲线的特点及运动的影响。

 

第5章 血液循环 (4课时)

    [目的]:了解心脏的心动周期与泵血过程,掌握评定心泵功能指标,以及动脉血压和心血管功能调节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运动时的变化规律。

    [要求]:1、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2、了解心脏的心动周期与泵血过程,掌握评定心泵功能指标以及心泵功能的调节;3、动脉血压的概念及影响因素;4、心血管功能调节的影响因素及其运动时的变化规律。

    [重点]:血液循环、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心泵功能贮备;动脉血压及正常值;减压反射。心肌的生理特点;评定心泵功能指标;心泵功能的心血管活动调节;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难点]: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心脏 泵血过程;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内容]:1、心肌的生理 特点与骨骼肌比较,心肌的生理特点 2、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率、心脏的泵血过程。评定心泵功能指标。心泵功能的调节以及心泵功能的贮备。 3、压与血流血流量、血流阻力及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4、血管活动的调节。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第6章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4课时)

    [目的]:了解安静时与运动时人体肌肉能量代谢规律,掌握运动时肌肉能量的来源,三个供能系统特征,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应用以及安静与运动时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要求]:1、了解安静时与运动时人体肌肉能需量,安静与运动时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2、了解运动时能量的来源,掌握三个供能系统特征,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应用。

    [重点]: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呼吸商、氧的热价。能量连续统一体。三个供能系统特征。能量测定方法。

    [难点]:了解安静时与运动时人体肌肉能量代谢规律,掌握运动时肌肉能量的来源,三个供能系统特征,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应用以及安静与运动时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内容]:1、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呼吸商、氧的热价,能量的测定方法。2、运动时能量的来源,三个供能系统特征,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应用。

 

第7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4课时)

    [目的]:了解感受器的生 理特征,掌握视觉、听觉、本体感觉和位觉器官的感觉分析功能,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传导途径和大脑皮层感觉分析功能。了解神经元的功能及其 功能的相互联系,掌握运动神经调节的基本机制、调节系统的功能,以及姿势反射与随意运动调节实行的神经机制。

    [要求]:1、了解感受器的生理特征;2、了解视觉、听觉和位觉器官的感觉分析功能;3、理解掌握运动的神经控制机制。

    [重点]:1、运动的神经控制:牵张反射、肌紧张、腱反射的概念,姿势反射、状态反射、翻正反射、旋转加速度反射、直线加速度反射的概念,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的概念。2、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第一信号

    [难点]:位觉、肌梭和腱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运动的神经控制

    [内容]:1、感觉生理概述 2、神经系统概述 3、运动的神经控制

 

第8章 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 (2课时)

    [目的]:了解激素及其作用机制,了解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及其功能,了解几种主要激素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特点

    [要求]:1、了解激素的概念、生理功能、特点及其作用机制;2、了解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及其功能;3、了解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主要激素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特点。

    [重点]:激素的概念、生理功能。激素作用的特点。激素作用的机制。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主要激素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特点。

    [难点]:运动时主要应激激素的反应与适应

    [内容]:1、激素的概念、生理功能、特点及其作用机制。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及其功能。 2、几种主要激素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特点。

 

第9章 运动技能的学习 (4课时)

    [目的]:了解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及形成的生理过程,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要求]:1、了解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及形成的生理过程;2、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重点]: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难点]: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及形成的生理过程

    [内容]:1、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机制 2、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运动技能形成过程的时相分析。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第10章 有氧工作能力 (4课时)

    [目的]:了解氧运输系统概念,掌握需氧量、吸氧量、耗氧量和运动后过量氧耗概念,以及最大吸氧量与乳酸阈概念、表示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在体育实践的运用。了解运动时氧的供需变化以及有氧工作能力的评定。

    [要求]:1、了解运动时氧的供需变化,掌握需氧量、吸氧量、氧亏、氧债的概念;2、了解有氧工作能力的评定指标。掌握最大吸氧量的概念及生理机制,掌握无氧阈的概念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重点]:需氧量、吸氧量、氧亏的概念;最大吸氧量、无氧阈、乳酸阈的概念。运动时氧的供需变化;有氧工作能力的评定指标,最大吸氧量的生理机制。无氧阈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难点]:最大吸氧量的影响因素、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其影响因素、乳酸阈、个体乳酸阈及其在体育实践的运用。

    [内容]:1、运动中氧的供需运动时氧的供需变化,掌握需氧量、吸氧量、氧亏的概念。 2、有氧工作能力的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评定指标。最大吸氧量的概念及生理机制,无氧阈的概念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第11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4课时)

    [目的]:掌握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基本概念、生理基础以及发展各项素质的训练方法,为身体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提供一定的生理学依据。运用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

    [要求]:1、 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基本概念;2、 生理基础以及发展各项素质的训练方法;3、 掌握掌握身体素质训练原则;4、 肌肉力量的常用检测与评价方法。

    [重点]:力量素质的影响因素;等张练习,等长练习,等动练习,离心练习,超等长练习。力量训练的原则

    [难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内容]:1、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 2、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原则,特殊力量训练的方法。

 

第12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 (6课时)

    [目的]: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和各阶段的特点及其生理机制。

    [要求]:1、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生理反应特点及其机制;2、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影响因素及调整和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的手段;

    [重点]:极点、第二次呼吸概念及机制;运动疲劳概念、机制、判断及恢复手段;超量恢复原理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难点]:掌握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生理反应特点及其机制。

    [内容]:1、赛前状态;准备活动。 2、进入工作状态:“极点”与“第二次呼吸”及产生机制。 3、稳定状态。 4、运动疲劳与恢复的概念。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运动疲劳的判断与消除方法;超量恢复原理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第13章 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4课时)

    [目的]:了解体适能的概念,熟悉体适能主要组成成分;了解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概念,熟悉有氧适能和肌适能的评价方法;了解运动处方的制定原理;运用体适能理论指导运动实践。

    [要求]:1、掌握体适能、运动处方的概念及其要素;2、掌握有氧健身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程序,熟悉运动处方的内容。初步学会有氧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方法

    [重点]:体适能、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分类、运动处方要素。有氧适能的评定方法,制定运动处方。

    [难点]:有氧适能的评定方法,制定运动处方。

    [内容]:1、健康、体适能、有氧适能概念,肌适能的测定。 2、运动处方概念、要素,运动处方的制定实施,提高体适能的运动处方。

 

第14章 肥胖与体重控制 (2课时)

    [目的]:掌握肥胖、体成分、身体指数等概念,以及肥胖与体重控制的意义。在掌握减肥健体运动处方制定原则的基础上,能够初步制定运动处方,指导运动防肥减肥实践。

    [要求]:1、熟悉肥胖的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并能应用于实践;2、在了解肥胖主要发病机制的基础上,掌握肥胖的防治理论,特别是运动防肥减肥机制

    [重点]:标准体重,肥胖;皮褶厚度法;能量平衡。体成分的估算方法;造成肥胖流行的主要因素。

    [难点]: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评估方法

    [内容]:1、肥胖及其危害,肥胖的诊断;体重,体成分控制的意义。 2、体重,体成分控制方法及注意事项: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评估方法;运动员增体重,减体重的方法。 3、肥胖与运动减肥:运动减肥的可能机制;减肥处方的制定原则。

 

第15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2课时)

    [目的]:了解体育运动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的影响,以及科学选材与年龄的关系。

    [要求]:1、了解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2、掌握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规律以及身体各项素质的年龄变化规律。3、掌握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

    [重点]:运动系统,身体素质发展特点,运动定向以及儿童少年主要运动项目的生理学评价。儿童少年运动时运动系统、氧运输系统的变化规律;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规律,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选材的生理学评价

    [难点]: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评价,运动与年龄选材的关系。

    [内容]:1、儿童少年的 生理特点了解运动系统,儿童少年氧运输系统规律。心脏的重量和容积,心率,血压,呼吸系统等跟成人的区别。 2、儿童少年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了解儿童少年物质代谢,能量代谢规律。儿童少年运动过程中蛋白质、脂肪代谢、糖代谢等三大能量系统的供应情况。 3、儿童少年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 运动定向与科学选材,科学选材与年龄,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评价。

 

第16章 运动生理学实验 (18课时)

    [内容]:1.肺活量及呼吸肌耐力的测定 2.人体ABO血型及血红蛋白的测定 3.人体反应时的测定 4.人体安静与运动过程中心率与动脉血压的测评 5.视野的测评 6.前庭功能稳定性的评定 7.身体素质的测定 8.最大摄氧量的测定 9.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1、邓树勋、乔德才、王健主编。《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王瑞元。《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版。 2、邓树勋、洪泰田、曹志发主编。《运动生理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范少光。《人体生理学》(双语教学教科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 5、乔德才、汤长发、邓树勋主编。《运动生理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人体生理学实验指导》编写组,《人体生理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

Baidu
sogou
XML 地图